期中考试后,心理老师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锦囊,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成绩。学生需接纳情绪,调整认知,合理归因,家长则要给予爱与接纳,不回避问题,尊重孩子的“心理围墙”,共同体验生活,帮助孩子成长。
期中考试后:心理老师锦囊助学生调整心态,家长陪伴成长
随着期中考试的结束,学生们和家长的心情如同过山车,起伏不定。成绩的好坏往往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而如何调整心态,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基于心理老师的“心”锦囊,从学生和家长两个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大家共同应对考试后的心态调整。
一、学生篇
1. 接纳情绪,自我关怀
考试结果不如预期时,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情绪,如沮丧、失望、焦虑等。这些情绪是身体和心理对外部事件的自然反应。我们要首先接纳这些情绪,并尝试一些放松的活动来宣泄情绪,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
2. 调整认知,积极重构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考试结果,把考试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3. 合理归因,增强动力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事件的归因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要学会对考试结果进行合理归因,从自身找原因,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家长篇
1. 记得爱和接纳
不要让分数成为您和孩子间最主要的情感联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我们应该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别人家的孩子,更应该是自家孩子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是否有所进步。
2. 不回避,不渲染
期中考试作为一次阶段性考试,其主要价值在于帮助老师和孩子诊断出这半个学期的教学和学习情况。对孩子而言,期中考试是一次宝贵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研究,一起解决。
3. 尊重孩子的“心理围墙”
理解孩子在青春期对“独立”、“尊严”和“控制感”的需要。与孩子友好讨论,平和对话,给孩子表达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能放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乃至对家长的期望。
4. 一起体验公园“20分钟效应”
避免周末与孩子交流的所有话题都是学习。带孩子去公园体验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强他们的现实感。
期中考试后,学生和家长的心态调整至关重要。通过心理老师的“心”锦囊,我们可以从学生和家长两个角度出发,共同应对考试后的心态调整。让我们携手努力,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