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乌蒙山区扶贫特岗的奋斗故事,特别是特种兵出身的黄满公公,以及王艳、张迪、陈熙等人的感人经历,展现了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付出与成就。在乌蒙深处的贫困山村里,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是特种兵出身的扶贫特岗,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无私的付出温暖着每一个村民。黄满公公,王艳、张迪、陈熙,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扶贫英雄。他们不仅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特种兵”,更是新时代的楷模。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贫困山区的希望之路,也照亮了我们心中的信念之光。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为这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我的公公是特种兵——记扶贫特岗在乌蒙山区的奋斗与变迁
在乌蒙山的深处,有一群特殊的战士,他们身着制服,却不同于普通的军装,他们是扶贫特岗,一群年轻的志愿者、退伍军人、大学生,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深入贫困的乡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脱贫攻坚的壮丽篇章。本文以一位博士儿媳妇的视角,讲述她公公,一位特种兵出身的扶贫特岗,在纳雍县深度贫困地区的奋斗故事。
2016年,黄满,一个29岁的博士儿媳妇,在得知公公是特种兵出身的扶贫特岗后,她的内心充满了敬意和好奇。那是一个6月的夜晚,黄满从纳雍县城赶往深度贫困的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夹岩村,她带着对公公工作的好奇和对贫困地区的担忧,一路上泪水不断。
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黄满的公公和他的同事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行动温暖着每一个村民。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宣讲者,更是村民生活的贴心人。他们帮助村民改造危房,修建道路,改善用水用电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为的是让贫困地区的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艳,一位29岁的妈妈,也是一位扶贫特岗,她的工作同样充满挑战。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她挺着大肚子在村里坚持工作,直到孩子早产,才不得不暂时离开岗位。然而,她的心始终牵挂着村民,产后不久,她就带着婆婆和儿子一起回到了村里,继续她的扶贫工作。
张迪,一位彝族女大学生,她的笑容和歌声在贫困的山村回荡。她从贵阳来到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吃住在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她不仅帮助村民找到工作,还教会孩子们学习,成为村民心中的“小太阳”。
陈熙,一位退伍军人,他的脚步遍布乌蒙山的每一个角落。他深知,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耐心和坚持。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这些扶贫特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贫困地区的面貌。他们不仅是“特种兵”,更是新时代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扶贫之歌。
在他们的努力下,曾经的贫困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通组路连着千家万户,漏风漏雨的土墙房被一栋栋坚固的楼房取代,过去遍地牲畜粪便难以落脚的村落,环境大大改善。
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立,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纳雍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5万多户、接近25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3%。在扶贫特岗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1万余户、2.8万多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96%。如今,为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清零,他们正在山乡苦干冲刺。
这些扶贫特岗,他们是乌蒙山区的“特种兵”,他们是脱贫攻坚的“铁军”,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他们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用生命书写壮丽的篇章。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